草根投資者

談投資和創業


  • 首頁

  • 分類

  • 歸檔

  • 標籤

  • 作者

新冠肺炎股市崩跌 心態要怎樣調整

發表於 2020-03-02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全球股市暴跌。上星期美股標普和納指分別崩跌 11% 和 10%,下跌速度之快,我印象中只在 2008年見過,比 2010、2011、2015 和 2018 年的調整都要來得狠。

這裡我只講一些心態。首先,分三類人:第一類人,他們已經在股市高位就減持了,是很有準備的投資者,這類人只有極少數。他們已經持有一定現金比例,因此之後的操作便容易得多。

第二類我稱他們為類似巴菲特的投資者,本來就打算長期持有,因此不花精力去捕捉市場短期升跌,很可能在很低位已經持有股票,所以也不會很驚慌,可能還等著增持呢﹗

最後一類人佔大多數,在高位沒有減持,套牢了。美股之前高漲,不斷創新高,美股熾熱氣氛,吸引了不少希望透過投機賺快錢的人。他們在股市高位完全沒有意識鎖定利潤,是這次崩跌最恐慌的人。一來他們的買入位可能不太好,二來這次跌市的速度為 2008 年以來最急,如果你沒有經歷過 2008 年熊市,一定會被嚇得不知所惜。

我這裡要講的這類被套牢的人,心態應該是怎樣調整呢?恐慌很可能是來自於對事物認識不足,這裡我不是說疫情,當然現在世界上沒有人可以估計疫情為全世界經濟和投資市場帶來的影響有多大,我想說的是,投資新手對「市場遇到不確定性時的反應」認識不足。2008 年時我們不知道次按的影響多大,2011 年時我們不知道歐債的影響多大,2018 年時我們不知道貿易戰的影響多大,正因為這些不確定性,資金才會離開高風險市場,如股票市場,進入低風險市場。事件越不確定,調整越大,當然 2008 年又有另一因素,就是資金鏈斷裂,這是另一回事。反之,當我們清楚事件的影響,不確定性減低,即使我們知道有很壞影響,但如果這是確定的和可控的,股票市場自然會反彈甚至回復上升的趨勢。例如 2011 年歐債事件,即使我們知道歐洲經濟會很差,但全球央行都放水救市,不確定性大幅減低,股市調整完再度上升。如果你知道市場是這樣運作的,只是不斷重複,那個不確定性只是由事件 A 換成事件 B,而你一早已經對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有了對應策略,那份恐慌就應該就沒了一大部分。

如果說,你沒有對應策略,現在又深套了,該怎麼辦呢?那你應該先退出市場或增持現金,改持有指數 ETF,以減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你的心理壓力便頓時減低很多。在這時候,你的操作越少,要做的決定越少,出錯的機率越少。簡化下來,你要決定的只有現金比例,即增持或減持指數 ETF,選股已經完全和你無關了。然後,你便可以騰出時間,做好功課,包括重溫一些你該要看但沒看的投資書,學習觀察市場的變化。在你沒有足夠知識之前,不要再投資個股。即使市場再跌下去,甚至重複 2008 年般的熊市走勢,由於你已慢慢減持和只持有指數 ETF,你的損失是可控的。假如市場回升,你可慢慢增持指數 ETF,便可不落後於大市升幅,記住 9 成人的回報是跑不贏指數 ETF 的,那你的回報其實也不會太差。

當你認為自己慢慢學習到新的知識,有信心再次投入個股的投資,制訂好的策略,而市況也變好,你便去嘗試吧。你應該要在每次的股市調整,當成一次練習,要追求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最後,你便可以對股市調整或熊市應付自如。

換成美元資產

發表於 2019-08-15 | 分類於 雜談

很久沒有發新文章,鑑於近日香港的局勢,筆者決定要寫一些東西。首先表明立場,筆者永遠站在良知的這一邊,站在爭取自由的這一邊。基本上,香港人已經很鮮明的分成兩派,自由派和威權派,沒有中立,中立即站在威權的那一邊。而沒有人能躲過這個漩渦,在各大社交網(FB、Whatsapp group),甚至真實生活裡,每個群組都有鮮明的立場,即使是普通的興趣群組、朋友群組、家人群組,無不充斥著政治和香港局勢的新聞,如果你不是某派別,請退群和 unfriend。這個情況是筆者在香港住了這麼多年來都沒見過的,比 2014 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明白,這次運動,可能是香港 97 年回歸以來最大變局,甚至有可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香港已經成為美中貿易戰的籌碼。局勢變化之快,筆者實在無法猜測,世界上亦沒有人估得到自 6 月以來,僅僅兩個多月,香港的局勢竟然會變到這樣。

無論日後局勢發展如何,作為一個小小投資者,理應好好作出適當的防守,筆者作出以下看法和建議。

第一,聯繫匯率可能隨時脫勾,政府絕對不會事先張揚,不會給予足夠時間你慢慢逃走。香港政府已經沒有足夠政治能量推大白象工程來掏空庫房,合理懷疑下,共產黨有可能霸王硬上弓,直接掏空庫房來救國。聯繫匯率脫勾的結果,很大機會是港元暴跌。

第二,為了自保,建議盡量把港元資產換成美元資產,只留小部分港元作日常生活之用。美元資產包括美元現金或美股等,請遠離港股,包括 MPF 也要轉移到非中港股。

第三,假如聯繫匯率沒脫勾,美元資產也沒有匯率風險,你隨時可能兌換回港元,但萬一真的脫勾,你卻可避過港元大跌的風險。況且投資美股的回報遠比港股好。

第四,有些人建議把資產放到離岸銀行,筆者認為可先簡單一點,先走出第一步,放在香港的銀行或證券行也可以,最好放在一些倒閉機會較小的銀行或證券行。

最後,筆者可能會慢慢多寫些文章,尋回寫文章的樂趣和動力,請繼續關注草根投資者的 FB 和 Blog。

投資第一原理

發表於 2017-07-02 | 分類於 投資心得

投資是什麼?就是要增加資產。不要一開始給自己設了框框,例如一定要買股票。我們應從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去想,竟然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首先,要強調一點,投資是一種個人化的東西,即就算同一種投資方法或產品,適合投資者A,但不代表適合投資者B。例如投資者A用buy and hold買股票,賺了很多錢,這不代表投資者B能進行同一操作並達到同樣回報,可能投資者B性格急躁,經常hold不住。因此,投資只能學,不能教。你可以學多種投資法,然後選出幾種合乎自己性恪的。

投資主要有四種。

一,付出自己的時間,例如上班族,你可以投資在自己身上,令自己更有價值。

二,買資產,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

三,創造自己的資產,例如創業。

四,和其他人建立關係,而他們可以提供以上三點,例如你嫁入豪門、你是富二代等。

基本上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一種,這個合理,學多些東西,增值自己。但它有兩個局限,一,人時間有限,你很快便會遇到天花板,即使你投入更多,也不能得到更高的回報(薪金);二,只要你不付出時間,例如上不了班,你的回報便頓然消失。

至於第四種投資,我認為是不設實際,不是說不跟人打好關係,個人認為人際關係很重要,但目的是為頭三種投資鋪路,而不要妄想可以靠一段關係而暴富,這個機會率太微。比較可行的是在貪污風氣盛行的地方貪污,但起碼我絕不會這樣做。

因此,其中一個可行的框架是先進行一和四,就是令自己有一些知識,有一些資產(例如上班得來的積蓄),有不錯的人際關係。當到達某個點,便可把重心放在二和三。

最後,人生不是只有投資,在我來看,投資是為了讓自己起碼能生存,並釋出更多時間,去尋找人生應該要做的事(這好像是一個哲學問題,應該是,除非不是)。

對Uber 模式的懷疑

發表於 2017-06-25 | 分類於 商業模式

我一直對 Uber 模式 抱有懷疑的態度。所謂Uber 模式,或共享經濟,並不是新鮮事,說穿是C2C(即Customer to Customer)模式,準確一點說,是提供physical product/service 的 C2C,廿多年前的 eBay 已經做同樣的事。

共享經濟模式最大問題是,當規模很大,產品或服務的質素便不能保證。共享經濟模式要把用戶規模擴大,便要把產品或服務提供者規模按比例地擴大,例如Uber要把用戶規模擴大一百倍,她便要把司機隊伍擴大一百倍。因此,只要用戶規模一擴大,質素便不能保證,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那麼多可以提供高質服務的司機。

另外,是成本控制的問題,和提供 digital product/service 的 C2C 不同 (例如 facebook、youtube等),提供 digital product/service 的 C2C平台的分發成本接近零,但共享經濟模式的服務提供者的成本(例如以每司機計)不會因戶規模擴大而減少。可以想像,即使Uber的用戶規模去到10億,這個成本問題仍然存在,而且只會越虧越多。假如 Uber 維持同一商業模式,即在車費中分成,惟有,一,增加車費,但這會嚴重影響用戶乘車的意慾,二,降低司機的薪金,但這會同時降低司機質素。

為什麼 eBay 會敗給 Amazon,正正是以上的原因,C2C (physical product/service的C2C) 與 B2C 的分野。C2C 可能一開始憑著輕資產迅速擴張,遠比 B2C 快,但當用戶規模很大,便會失控。B2C 雖然擴張相對較慢,而且需要很大的資本去建立,但當建立了很大規模,便形成很高的門檻。

共享乘車的解決方法一開始便應該是 B2C,建立一隊自動駕駛的車隊,可以想像一套運用自動駕駛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實,現在已經有,就是地鐵,但我們要建立更聰明的地鐵,並且不應局限在地面,而是要地底和天空也要有相對的自動化交通工具。

說了這麼久,我還沒提及法津和牌照的問題。

首先說一說香港的的士牌照,根據 wiki:

…惟1986年起,香港政府已停發新計程車牌照以控制計程車數量,從而減少交通擠塞及路面的空氣污染情況…

香港政府高調的打擊 Uber 在香港營運,因不合法。而不少人,尤其是IT行業人士,以共享經濟為名,說 Uber 應可合法營運。其實兩者的思路都有問題。

政府方面,第一,不跟中國政策走,當滴滴在中國營運是合法,反而Uber在香港營運是非法,完全是反國策而行,第二,合不合法是一個動態的東西,而不是靜態的東西,時代在變,今日非法,明日合法,不記得以前賭波是非法的嗎?現在是合法,賭波可以合法化,為何 Uber 不合法化?

IT行業人士方面,請不要掛起共享經濟的旗幟,無論 Uber 存在與否,的士牌照制度也應改變。

總結,法律應改變去迎合時代進步,但這不是為了共享經濟(基於上述原因,我不認為現在的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地賺錢或生存),而是為了將來出現的新型自動化公共交通工具。

AI時代如何自處

發表於 2017-06-17 | 分類於 經濟

AI 已是 buzzword,正如 sharing economy、big data、cloud computing 等,這些字對一個正常人來說,完全不明白是什麼,但好似好型。事實上,行內人深知實際情況和主流媒體認知的情況,通常存在很大落差,主流媒體通常吹大了,行內人通常小看了。Anyway,肯定的是,電腦 (正常人眼中的AI) 正逐步取代人的工作,這是一個 AI 時代。

先不要害怕,AI 沒有主流傳媒形容的那麼神,雖然 AI 技術在急速進步,但遠遠還未到你們幻想般、在科幻小說般的程度,那些以 AI 大聲在主流媒體說話的人,大概是想令自己處於有利位置 (例如爭取曝光率)。AI 時代有危便有機,我認為機遠大於危,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現在正處於類似 80-90年代 的超級大牛市。我們要做的是,先判斷一下自己的行業是否可能被電腦取代,如是的話,最好盡早投資在自己身上,學習有用的知識。要怎樣判斷,我也解答不了﹐每個行業也不同,大概要一個同時了解某行業和有電腦技術背景的人,才能判斷。

以下的三大類別,我認為有很大增長空間,應該要投資,不論是買股票、自己投身這行業或創業。

一,AI infrastructure:那些為其他人/公司提供 AI 基建的公司,包括 Google、Amazon、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NVidia等。這些公司建立規模後,基本上,其他公司極難進入該領域。

二,AI + 某行業的緊密結合:某行業你可以自行想像,例如 AI+車,這些公司會不斷收集某行業獨有的數據,然後不斷改進產品,造成競爭優勢,優勢來自人無我有的數據。

三,娛樂行業 (註:不是傳統媒體):包括電視、電影、電玩等,AI 釋放人的時間,自然要多些娛樂。

當然,除了以上三類,還有些很 human 的行業仍可在 AI 時代存活下來,例如你做某些手工製品特別出色、你踢足球特別出色等,你仍可獨當一面,但這是現在也有的東西,不是 AI 時代的新產物。

總結,AI 時代機大於危,盡早投資,擁抱新時代。

重新寫Blog

發表於 2017-06-10 | 分類於 雜談

上一篇文章已經是一年半前的事,我覺得是時候重新寫Blog,沒什麼原因,純粹感覺告訴我是時候了。還記得我最初寫Blog,主要目的是記錄一下投資,寫下來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如果可以寫得出,大概自己對寫出來的東西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這次也不例外,但主題會是創業,記錄自己的創業經歷,不為什麼,主要是想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投資方面的東西也會寫,但會從做生意的角度去寫。

2015年總結

發表於 2015-12-27 | 分類於 雜談

2015年差不多完結,筆者在這裡做一些總結吧。筆者有太多東西想寫,可能寫得比較亂,請各位見諒。

Blog

筆者仍然是會繼續寫Blog,因為寫文章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工具,透過寫文章的過程,令自己學過的東西更加印象深刻。至於文章的內容,不會太集中寫投資方面了,會更多寫自己的人生,例如創業。原因是大家已經可以從很多地方接觸到投資資訊,筆者寫投資文章所能提供的價值已經不像以往那麼多了。另一個原因是,筆者似乎在投資方面到了另一個階段,對追求回報的渴求已經不像以前,現在只想追求穩定的回報,減少花在投資的時間,釋放時間做其他更有意義的東西。

投資心態

多年的投資經驗,發覺都不容易持續地大幅跑贏指數。筆者相信花時間去研究,跑贏指數的機會越高,但這是一個Tradeoff,花時間去研究股票,等於減少時間做其他東西,問題是所花的時間值得不值得?在筆者的角度看,與其花太多時間,倒不如持有指數ETF和數隻穩定增長股,令自己有時間做其他更能創造價值的東西。

程式交易

筆者一直想做,但沒有做。原因是程式交易要建基於一套能持續賺錢的投資策略,理論上,在沒有程式下,你的投資策略都是可行的,程式交易只是省時間和更有效率。而錯誤的想法是,你沒有一套能持續賺錢的投資策略,但突然用程式交易就能賺大錢,這是不可能的。這是筆者沒有投入程式交易的原因,因為筆者認為既簡單又有效的策略是持有指數ETF,而程式交易幫不上大忙。當然,一些只有程式才能做到的,例如捕捉閃崩、HFT等,都是有趣的,但現時筆者只會有限度地研究。

人生道路的轉變

2015年是筆者的人生轉捩點,筆者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就是放棄穩定的工作,全身投入創業。其實對自己來說,這不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筆者從大學開始已經有創業的念頭,只不過當年初出來工作,就遇到了金融海嘯,作為一個基層市民,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當時是很合理的決定。但上班一上就好幾年了,慢慢就忘記了自己的夢。2014年家人的一場大病喚起了心中的那團火,當發覺即將要失去,你就會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做。要做一個決定,就要問問自己,如果沒有做,將來你會不會後悔。如果現在不創業,筆者肯定說,將來一定會後悔。

夢想

筆者的人生路一直走來,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長大後,就慢慢發覺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夢想,很多時只是自己不發覺,或者因為社會環境而被抑壓。就筆者來說,中學已經自覺地自學電腦程式,當大學選科很多人選擇唸商業管理,筆者卻選擇唸電腦。這是跟隨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因為筆者心底裡認為科技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當然那時並沒有詳細想過自己實際上要做什麼。其實筆者只是想說,要聽聽自己的心想做什麼,做事不要違心,不要理會別人想你做什麼,而是你想去做什麼。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才可以做得好。

做少數人做的事

人有從眾心理,所以人做我做,自己會感到安全。例如,人人都要買樓、結婚、生子,結婚要做show給人看,要子女上很多的興趣課等。但很少人會理性去分析這些是否最好的選擇。筆者一直認為要做一些少數人做的事,才可以體現價值。但做少數人做的事,就要take risk,打破自己的comfort zone,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香港兩代矛盾

香港明顯有了很大的轉變,可以說已經接近被完全中國化。上一代說你們年輕人不夠努力,年輕人說上一代不給機會。現在遊戲規則是,先賺好錢,搞好經濟吧,不要談夢想。荒謬的是,遊戲規則的設定者可以任意修改遊戲規則,限制賺錢的機會,好吧,你乖乖的遵守遊戲規則,於是你永遠都困在努力賺錢的階段。因為談夢想會破壞遊戲規則,遊戲規則設定者絕對不會容許你這麼做。遊戲規則設定者只要能繼續控制這個遊戲,他們會得到最大的利益。在這個遊戲裡,為了賺到錢,我們看到很多違心的事,違心的話,有夢想的人想努力去改變,但慢慢發覺很難,在無力感驅使下慢慢放棄。筆者想說,請不要放棄。

筆者從商業角度,嘗試找解決方法,大家要去了解一間創新公司怎樣打破大公司的壟斷,就是要進入一些大公司輕視的利基市場,不要正面挑戰大公司,然後慢慢壯大自己,慢慢反過來要大公司跟隨自己。這是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但請不要放棄。

教育+科技

教育是關乎一個社會發展的引擎,但我們幾十年來看不到香港的教育有什麼進步,仍然是考試為主,仍然是填鴨式,現在的教育,比較幾十年前沒有太大的分別。教育是我們與西方國家創新能力有分野的主要原因。一直以來,筆者都沒有想過會投入教育這個行業,當年沒有選擇繼續唸PhD的部份原因是不想做教授授課,因為很悶。但現在想法不同了,教育是改變未來必要做的。機緣巧合下,筆者竟然有機會用科技去改變教育行業,這是筆者萬萬想不到的。考試為主的教育制度已經過時,不能培養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筆者也算是考試制度下的高材生,但到現在完全應用不上學校學到的東西,這是很荒謬的事。科技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以有趣的方式學習不同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可以跟隨自己的興趣,以不同的步伐去學習,這是將會是主流的學習方式。

10分鐘讀完創業理論

發表於 2015-10-17 | 分類於 創業日誌

以下是筆者讀了很多書,理解消化之後,總結出來的一些創業理論,希望以很精簡的方式呈現出來。當然,這些都未經過筆者親自驗證的。正如投資理論一樣,某種理論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應用,但作為一種參考也是不錯的。

創業成功的三大元素

創業成功有三種元素,缺一不可。

  • 執行力 (Execution)
  • 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
  • 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這三種元素分別對應三種人

  • 執行力 -> 團隊 (Team)
  • 解決問題 -> 用戶 (User) / 客戶 (Customer)
  • 商業模式 -> 投資者 (Investor)

你可以看到筆者把執行力特別的加粗著重了,因為執行力是三種元素中最重要的,只要團隊夠強,就算最初創業的方向錯了,創業點子可以改變,商業模式可以改變,最終亦可邁向成功。

筆者聽過一個生動的比喻:

執行力=卵子, Idea=精子,很多Idea只要執行到其中一個就成功了。

點子(Idea)就是一切?

關於點子(Idea),其實就是:

點子(Idea) = 商業可行的 (Business Model) + 解決到用戶的問題 (Problem Solving)

因此,我們就可以把公式寫成:

創業成功 = 執行力 + 點子

很多人對點子的看法有誤解,他們所謂的點子其實根本不算是點子或只是不完整的點子。原因如下:

  1. 所謂的點子沒有解決用戶的問題,或者問題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經有其他人做了很好的解決方法,或者太過前衛市場跟不上(沒錯﹗太過前衛也不能成功)。
  2. 所謂的點子可能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但商業上不可行,甚至創業者沒有考慮過任何商業模式,筆者認者內地99%做O2O的企業就跌進了這個陷阱。
  3. 有些人認為點子是重要的,點子就是一切,因此想到這個點子的就是最重要的人物,其他跟隨的人就是炒,這絕對是錯的。首先,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很容易就想到看似很好的所謂點子,例如製造一輛會飛的車或做一個養寵物的人的社交網絡,但基本上就是跌進以上的兩個情況,他們所謂的點子,根本算不上點子或者可以說只是不完整的點子,要不沒有解決問題,要不沒有商業模式,這些偽點子是沒有價值的。

蘋果不是第一個做Smartphone的企業、Facebook不是第一個做社交網絡的企業,在它們做之前已經很多企業知道什麼是Smartphone和社交網絡。為什麼有些企業會成功?這是在於對點子的全面理解(包括在技術上和商業上)和執行力上分野。即使你的點子很好,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而且商業上可行的產品,沒有團隊把想法實現出來,也是沒有意思的,只會永遠停留在自我幻想階段。因此,團隊的執行力才創業成功的核心。

Idea’s worth nothing, execution is worth everything

有執行力的創業團隊是成功的核心

要成功把想法實現出來,團隊起碼要有以下能力,其實就是要應付上述的三類人:

  • 團隊:管理好團隊,激勵團隊做好工作,把產品實現出來
  • 用戶/客戶:聽用戶的意見,利用技術不斷改善產品,解決用戶的問題
  • 投資者:洞悉市場,令產品能持續賺錢

創業團隊就是要平衡三方,人是最難應付的,理論上在創業最初階段,能集中應付越少人應該是越好的。例如,如果可以自己投入資金,那就不用為融資而應付投資者;又例如,只專注某利基市場(Niche market)。

創業團隊人數

團隊包括了創始人(Cofounder)和員工(Employee)。創始人就是那些可犧牲薪水,甚至付出金錢,來創造產品的人,這些人甘願冒險以換取更大的回報,所謂High risk high return。

至於關於創始人的人數,有很多經驗人士說,創始團隊最好是兩至三人,因為一個人很難同時擁有技術能力和商業能力,兩至三人就可以能力互補,成功機會較高。但筆者的看法是,It depends,獨立創始人(Solo founder)絕對可以同時擁有技術和商業能力,有時兩至三人亦未見得可以合作得很好。所以,每個創業案例也是不同的,不能單單用成功機會率來作出結論。

團隊的人數不是致勝關鍵,團隊的質素才是。一個最牛的人可以頂上10個平庸的人。

另外,具有共同價值觀和理念也是很重要的。

創始人全職或兼職?

最核心的創始人必定要全職,全職和兼職絕對有極大分別,全職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創業,兼職會被現有工作分心。

試想像兼職的創始人可以投放多少時間在創業上,假設一周五天要上班,每天上班9小時,每天最多可抽出2至3小時創業,這已經是一個很盡責的人所能抽出的時間,已經假設你不用加班,沒有娛樂,謝絕不必要的朋友社交。到星期六和星期日,假設你可以抽9小時創業,這裡又假設了你可以犧牲星期六日的娛樂,把星期六日把平常上班般看待。

所以,在最理想的假設下

兼職創業可以用來創業的時間 = 2.5小時 x 5 + 9小時 x 2 = 30.5小時

而全職創業可投放的時間基本上是 24 x 7,因為連發夢也會想著創業,因為你沒有薪水,如果不成功連飯也沒得吃,因此你對成功的渴求遠大於有工作的人。而兼職創業的人,因為平常上班已很辛苦,又要擔心可不可以往上爬,又要擔心會不會工作不保,可能又要常常加班,甚至根本在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心理上已輸了一大半,更不要說這30.5小時所能提供的創業質素能有多高。

全職創業人所冒的風險遠高於兼職,如果創始人只是兼職,理應要從權股上反映出來,即股權佔比較小,甚至應該轉為員工。

在融資層面看,兼職創始人會成為投資人拒絕融資的主要原因。

團隊要分工合作

在創始人的具體崗位上,筆者認為可以參考一下Airbnb,
他們分為CPO + CEO + CTO

至於就整個團隊(包括員工)而言,要把產品實現出來,具體執行方法如下,其實就是普通的管理手段:

  1. 只專注一兩個最重要的目標
  2. 專注最重要的Metric量度目標是否達到
  3. 每個人要有個量化的東西,來評估表現,知道自己做得怎樣
  4. 團隊可以有自己的小組織,可互相交流,知道自己的工作範圍和位置

達到了一個目標(Milestone),應該要慶祝一下,這才有滿足感,有動力做下去。

要讓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感覺到自己很重要,否則他就會有離心,上班族應該感受很深吧。

商業模式

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同於傳統企業,因為互聯網的特性,傳播成本極低,因此有了免費的概念,可參考 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 by Chris Anderson 一書。

免費產品怎樣賺錢?請看下圖

alt text

事實上,互聯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漸漸建立了一些經典的商業模式。

例如,參考一下互聯網企業Big 5,即FAANG

  • Facebook:廣告模式
  • Amazon:電商模式,另外Amazon Prime和Amazon Web Service(AWS)是訂閱模式
  • Apple:iPhone等產品是傳統零售模式,AppStore是電商模式,Apple Music是訂閱模式
  • Netflix:訂閱模式
  • Google:搜索業務是廣告模式,Google Cloud是訂閱模式

再看看內地的BAT+X

  • 百度(Baidu):廣告模式
  • 阿里巴巴(Alibaba):電商模式,阿里雲是訂閱模式
  • 騰訊(Tencent):遊戲,QQ會員是訂閱模式,社交網絡廣告
  • 小米(Xiaomi):傳統零售模式

總的來說,互聯網企業都離不開以上所說的商業模式,即

  • 廣告模式
  • 電商模式
  • 訂閱/會員模式
  • 遊戲
  • 傳統零售模式

創業方法論

以下是兩本必看書

  • The Lean Startup by Eric Ries
  • Zero to One by Peter Thiel

詳細的內容可看書或書評,這裡不贅。

Lean Startup - 精益創業

Lean Startup大概意思是,把產品盡快推到市場,然後盡快取得用戶反饋,然後快速迭代(Iterate),不斷改善產品。在軟件工程學(Software Engineering)上,有點類似Agile Development,IT人應該知道筆者在說什麼。Lean Startup的MVP等概念值得一學,MVP就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單到甚至一個產品網頁(Landing Page)已可以當作為MVP。

Zero to One - 從0到1

至於從0到1(Zero to One)這本書把創業分為「0到1」和「1到n」兩種。

「0到1」就是創業的人要有遠見(Vision),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這些可能是一些不受人廣泛認知的東西,從而創造新的需求,創造價值,令公司可以造成有益的壟斷,避過競爭。這與Clayton M. Christensen 提出的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藍海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1到n」是把驗證過的模式複製,說白一點就是抄襲,作者舉出的C2C(Copy to China)模式就是一例,但這會造成惡性競爭,破壞公司價值。作者極力支持「0到1」而反對「1到n」。

Lean Startup VS Zero to One

網上有很多爭論說Lean Startup和Zero to One是兩種對立的方法,筆者則認為兩者可共存。Lean Startup固然是很合理的,聆聽市場並迅速改善產品。而0到1亦非不聆聽市場,其實也可以同樣應用Lean Startup,做一些全新的東西,然後測試市場的反應。筆者看不到兩者有衝突。

總結而言,從0到1可應用於公司的長遠發展上,而Lean Startup則可應用於具體的執行上。

增長

增長Startup最重要的成功指標,怎樣增長?首先,當然產品要接地氣/迎合市場(Market fit),但單靠產品好是不夠的,用戶不會自動送上門,我們還要靠營銷推廣(Marketing)。

最簡單的付費廣告、社交網絡營銷和SEO等已經是最基本要做的,但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營銷已經進化得更高級了。現在最有效率的還是以口碑轉播,長遠來說,要創造公司的品牌價值(Brand Building)

Growth Hacking

Growth Hacking是近幾年很流行的方法,Growth Hacker(就是運用Growth Hacking的人)會運用非一般的方法,通常是在產品上做些技術性的小技巧,以換來增長,正因為非一般的方法,所以才用Hack這個字。

例如:

  • Hotmail在每封郵件的結尾加上”Get Your Free Email at Hotmail”
  • Dropbox推薦給朋友可獲得更大的空間
  • Airbnb的會同步發表到Craigslist
  • Facebook的可能認識的人
  • Twitter的建議跟隨的人

每個產品的特性都不同,所以其他產品的成功案例只可作為參考。總之,Growth Hacking是要靠創意的,並且只有同時熟悉技術和產品的人才能勝任。

事實上,我們要做實驗試錯(Trial and Error),對產品做一些小改進,然後從數據分析是否對增長有幫助,這就是A/B Testing。

A/B Testing具體步驟如下

  • 現在的產品是A
  • 改進了的產品,這是B,想測試一下一些改進之後是否對增長有幫助
  • 事先應制訂了一些指標,例如是日活躍用戶數(日活)、留存率等
  • 從數據分析B是否有效
  • 然後重複做另一個A/B Testing

AARRR

AARRR模型是我們不可不知的增長模型。

AARRR即

  • Acquisition (獲取用戶,就是令用戶知道你的產品)
  • Activation (激活用戶,例如用戶註冊、發表內容)
  • Retention (用戶留存)
  • Referral (用戶推薦其他人使用產品)
  • Revenue (用戶付費購買產品)

筆者用到餐廳吃飯做例子

  • Acquisition:餐廳打廣告,客戶因看到廣告,知道有這家餐廳
  • Activation:客戶到這家餐廳吃飯
  • Retention:客戶在這家餐廳吃飯後覺得不錯,之後再次回到這家餐廳吃飯
  • Referral:客戶推薦他的朋友也到這家餐廳吃飯
  • Revenue:客戶付費吃飯,這看似多餘的,吃飯當然要給錢的哦﹗但互聯網的產品卻不是這樣

我們在訂制一些營銷策略的時候,應該要很清楚我們是針對AARRR中的那一方面做的。例如:

  • 打廣告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產品,即Acquisition
  • 把註冊的流程簡化,就是Activation
  • 設立會員制度就是希望客戶能持續用我們的產品,建立忠誠度,即Retention
  • 讓內容很容易地分享到社交網絡,就是Referral,其實也是Acquisition
  • 提高產品的質素,使用戶願意付費,就是Revenue

我們運用AARRR模型也可配合A/B Testing去做。

病毒營銷

筆者推薦讀 Contagious Why Things Catch On by Jonah Berger 這本書,書中提出了STEPPS這個框架,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東西能病毒式地傳染,並舉了很多的例子。

STEPPS就是

  • Social Currency:我們會分享一些有趣的、令自己看起看更酷的、令自己看起看像Insider的東西,目的是把自己建立一個好的社交形象。例如常常見到朋友在FB分享自己BB的相片、用幾分鐘跑了幾公里、在機場Check-in的照片等。例如產品有邀請機制,令自己看起來像Insider,反而更容易向其他人分享產品。
  • Triggers:看到某些東西會令人自然聯想到你的產品,例如火星(Mars)令人聯想到Mars巧克力。
  • Emotion:假如能牽動人的某些情緒(作者說的High arousal emotion),例如敬畏(Awe)、興奮(Excitement)、歡樂(Amusement)、憤怒(Anger)、不安(Anxiety)等,這些東西會更容易被人分享。
  • Public:公開的東西容易被分享,因為人有羊群心理,例如我們會願意去一間多人光顧的餐廳吃飯,而不去嘗試一間沒人光顧的餐廳。
  • Practical Value:有用的東西會容易被分享,例如一些知識性的東西。
  • Stories:故事會容易被分享,因為故事更能讓人容易記住,說做事的人看起來更酷,並且不像硬銷產品。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攪拌器(Blender)能攪破iPhone的影片在Youtube上被瘋傳,說明了就算產品本身不有趣,但只要營銷的方法有創意,也可以造成病毒式傳播。

總結

理論歸理論,很多都要實踐出來才算,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和Elon Musk做到的,就算告訴所有理論給你,不代表你可以成功,因為你不是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和Elon Musk,這點和投資很似。但總體上,創業成功離不開執行力 (Execution)、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和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這是可以肯定的。

Stockcharts付費會員評測

發表於 2015-09-13 | 分類於 圖表工具

stockcharts是筆者常用的工具,筆者一直用stockcharts的免費版,見到有10天的免費試用,便試試,看看值不值得。

筆者選用了USD24.95月費的會員計劃,除了有10天免費試用,stockcharts也提供了首個月半價優惠,只需要輸入coupon code BESTCHARTS 即可。

筆者還沒有發掘全部功能,這裡只向大家分享一下筆者平常都用到的功能。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ChartLists。用戶可以儲存股票列表,方便自己看圖表。這個其實是筆者平常炒股做的事,不過之前是把股票列表記在一個文件內。現在用ChartLists來做,比較方便。

ChartLists要配合其他功能,才能發揮作用,其實最重要的是能輕鬆的辨別一個ChartList內的股票強弱。例如點擊入CandleGlance,可以一次過看多幅圖表。

CandleGlance其實不付費都可以看,不過有最多只能看12隻股票的限制。

之前筆者做的方法有點hack,例如筆者知道CandleGlance的網址是:

http://stockcharts.com/freecharts/candleglance.html?,,|D|0

然後,我把網址改成:

http://stockcharts.com/freecharts/candleglance.html?GOOGL,PCLN,AMZN,AAPL,NFLX,YHOO,FB,EBAY,MSI|D|0

這就可以看到了。

但當你有幾百隻股票想看,這樣做就很花時間了,所以筆者願意花錢用ChartLists去省回時間。

另一關於ChartList的工具是RRG圖表,這個要付費才能看。RRG圖表可以顯示股票強弱,在ChartList點擊RRG就能看到。

從上圖可容易看到,我們盡量是買Leading區域的股票,Weakening的如NFLX,Lagging的如APPL,就要盡量避開了。

另外,成為付費會員後,可以看大圖表。

此外,stockcharts也提供stock screener(scan)給付費會員,筆者體驗了一下,覺得還不如finviz的免費screener好用,例如沒有基本指標的,所以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總的來說,stockcharts的付費ChartLists對筆者來說很方便,當然可以用免費版的stockcharts和tradingView(看大圖表)配合人手記下股票列表,就可以做到差不多的效果,但付費版stockcharts就省了時間,所以筆者是願意付費的。

離職創業半年後

發表於 2015-09-05 | 分類於 創業日誌

一直想寫一些關於創業的文章,奈何沒有太多時間,其實是自己太懶 :-p。今天終於鼓起精神寫第一篇,希望以後還會繼續。寫文章的好處是,可以疏理一下自己的思緒,是一種鍛鍊,其實也算是一種學習,如果對某種事情沒有理解,是不可能很順暢地寫出來的。

筆者有想過另開一個Blog寫關於創業的,但細想一下,其實創業也算是一種投資,只不過炒股是投資別人的公司,創業是投資自己的公司而己。所以,最後還是決定在草根投資者的Blog裡寫,希望讀者不要介意 ^_^。

另外,Blog再次搬家了,網頁仍然是grassrootinvestor.com,回想2011年開始在blogger寫blog,然後自己搭建wordpress,現在搭建Hexo,Blog的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呢。

好了,說回自己的創業情況,筆者在半年前離職,全職創業,從事互聯網行業,寫app為主,已經半年$0收入了,還好炒股的收入暫可補貼日常開支,筆者很節儉的 :-p,生活還可。

創業的原因是,一,香港的IT人實在太過被輕視,接受著不合理的低薪,不受尊重,和付出的努力完全不成正比,正如TVB的廉價勞工藝員一樣,筆者希望走出一條路,告訴大家在香港還有第二種工作模式,不是一世做上班族;二,作為一個IT人,對科技有著一份熱情(passion),希望發揮自己所長,希望用科技做一些產品,幫助人解決問題,這裡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錢,為錢而創業基本上是沒有動力長時間維持下去。

在香港創業做Startup,有些前人選擇接外包做,先養活自己,然後有時間才研究自己的產品,這是香港比較獨特的環境造成。在外國和內地,絕大部份Startup都是專心做自己的產品,然後找融資的。筆者的看法是,接外包做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想做一間很成功的公司,最好的選擇還是專心做自己的產品。

在市場方面,可以選擇外國或內地這兩個大市場,筆者選擇了後者,專攻內地市場,現在應該比較少香港Startup一開始就直接選擇內地做主戰場的。其實香港人做內地市場有優勢的,一,起碼是中文,有地利;二,外國公司難進入內地市場,於是主要競爭對手是內地公司,以我們炒股的知識得知,內地公司一般比較短視,習慣接觸外國資訊的香港人,如果能做一些較有遠見的產品反而有優勢。當然,要進入內地市場,最好要有一些內地的cofounder,幸運地筆者在網上認識了一個港漂也出來創業,對做內地市場有幫助。

筆者的第一個app是上年完成的,當時還是一個人,沒有cofounder,還在上班,只是有創業的念頭,於是利用空餘時間做,當時亦沒有詳細考慮要解決用戶的什麼問題,基本上埋頭就做了,希望感受一下過程。最後當然沒成功,這是意料中事。就好像炒股一樣,你買的第一隻股,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完全沒有技術。

之後就開始多看些書,看看有什麼可改善,然後就是找團隊一起做。找cofounder確實是一個難題,有人說找cofounder就好像談戀愛,確實沒說錯。無論如何,在網上找到了兩個同伴,現在是三人團隊了 ^_^。當然,網上找cofounder可行嗎?筆者真的不知道,有人說最好找好朋友或共事過的人做cofounder,但誰知道呢?這個世界沒有不可能的。

到今年三月,筆者正式離職,開始和另外兩人討論做什麼,決定後,一做就做了半年了,新app近日應該開始內測了。

先寫這麼多吧,日後筆者會繼續寫的。至於炒股方面,股市暫時也不太好,還是先持有現金。至於內地是泡沫爆破了,有人說泡沫爆破才是最好的創業時機,因為競爭對手反而少了,當然融資再不會像過去幾年那麼容易了。無論如何,筆者會繼續堅持下去。

1…345…28
草根投資者

草根投資者

In this blog, I talk about investing, especially in tech sector.

277 文章
21 分類
31 標籤
RSS
© 2021 草根投資者
由 Hexo 強力驅動
主題 - NexT.Pis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