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歐債問題的關鍵 2012-05-26

市場焦點仍然是歐債,歐盟非正式會議沒有實質成果,各國強調希望希臘留在歐元區,同意增長緊縮並行,促增長的具體措施,例如項目債券,只聞樓梯聲,此外,德國繼續反對歐元共同債券。

自法國反緊縮的奧朗德勝出總統大選後,政治形勢產生變化,德國變得孤立無援。歐洲大部份負債沈重的國家,要求反緊縮、促增長,一直支持緊縮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當然不肯。但危機當前,面對多國(包括美國)的壓力,早晚要作出讓步。但默克爾既要平衡德國的利益,同時要為下年大選作準備,因此起碼要爭取一些成果,例如更嚴厲財政協議,保證高負債國家不會無限期依賴德國,才會妥協。

歐債問題乃是政治問題,非不能解決,一切在乎德國怎樣做。美國已證明了印銀紙可避免危機惡化,換取時間,慢慢解決問題。可惜歐元本身存在極大缺憾,只有共同貨幣政策,卻沒有共同財政政策,導致今天的困局。歐元區成立的目的是要抗衡美元,德國極不想歐元區解體,這點可以肯定的。但要歐元區維持下去,德國必需作出犧牲,分擔債務。歐元共同債券是終極化解危機的手段,但不能一蹴而就,在沒有財政聯盟基礎下,德國不會輕易答應,否則只會令高負債國家更依賴財政健康的國家。德國可能會先行答應發行變種的歐元共同債券,承擔部份歐債,以換取各國更緊密的財政關係。

除了歐債問題,市場亦擔心中國的經濟硬著陸,中國PMI繼續回落,多家大型銀行貸款金額可能無法達到今年設定目標。中國已感到經濟下行的壓力,並迅速回應市場,強調要穩增長,投基建、擴內需、減賦稅。 筆者不擔心中國經濟增長,因為中國是全球數一數二可以任意干預市場的國家,行動必定很有效率的。反而,長遠來看,筆者開始懷疑中國向消費轉型的成功機會有多高。中國人的性格能否創造消費品牌?做假、崇外國品牌、奴性和賭性等,這些都是障礙,中國的消費故事是否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呢?
 
說回大市,市況回穩,股市仍然維持超賣狀態,未見明顯反彈。港股成交縮減,開始牛皮,港股比起中歐美股市都要弱,投資者不禁心淡。投資者們開始對跌勢有共識,從債市和匯市的情況來看,避險情緒明顯,恐慌程度比起去年更甚,如10年美債和德債分別跌到只有1.74%和1.37%超低水平,美匯指數亦維持80樓上。港股沽空比率創13年新高,筆者的估計是,基金(弱者)自去年大跌後,一直維持高水平現金,沒貨可沽,沽空是沒貨可沽下可沽貨的手段。筆者傾向不相信大鱷(強者)會在這個超賣的情況下,仍狠狠沽空,因為風險是很高的,歐洲隨時會推出救市措施,到時沽空者要被迫平倉,引發恐慌性上升。

至於個別股份表現,Facebook(FB)上市可謂世紀騙案,以高估值上市,結果大跌,輸錢的小投資者集體控告承銷商大摩隱瞞重要訊息。由於市況疲弱,投機者以「概念」空襲個股,如以「Facebook下跌概念」攻擊騰訊,以「預期澳門5月博彩收入增長(個位數增長)放緩」做淡澳門賭業股等。
 
筆者不會負面地看待這些做淡行為,只怪自己保護個股的意識不夠,導致盈利在這種情況下被迅速蒸發。筆者正想辦法改善,加強「保命」的手段,如利用Long Put股票期權對沖正股,但需要時間學習和準備。投資組合方面,得益美股反彈,整體表現尚算平穩。由於持有股份擁有強勁基本因素支持,而每次危機過後都能創新高,因此仍可安心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