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才算真正自由?

自從大學畢業後,我和很多人一樣,都對財務自由的嚮往,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透過投資找到一筆足夠退休的錢,然後便享受人生。但這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到找到足夠的錢後,可能已經很年老,到時還有力氣去享受人生嗎?

財務自由的定義是,就算不工作,每月的收入都足夠支付日常開銷,這些收入被稱為被動收入,比如說存款利息、生意 (不用你去營運)、租金、股息、版權收入等。問題來了,財務自由有三大因素要考慮,通賬率、資產回報和每月開銷,前兩者都是動態的,通賬率會因經濟狀況而改變,資產回報亦會因市場而大幅改變,即使我現在有一筆錢,我怎麼能確保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呢?我的答案是:不能確保。

假設你很辛苦努力地工作 40 年,找到一「大」筆錢,然後希望足夠過餘下的二三十年人生,你會發現,一,你已經年老了,一些長途的旅行去不了,一些刺激的活動玩不了,總之就是不夠體力;二,你突然患病,比如長期病患甚至癌症,這些在退休年齡發生都很普遍,這樣你更加哪裡都不用去了;三,經濟和市場情況都不太好,資產回報少了一大截,而你這年紀已沒心力去做應變。那筆「大」錢原來不是那麼大,即使是足夠,你享受的質素也不及年青時,既然財務自由的狀態不能確保,那追求又有何用?這是我一直問自己的問題。

是否要達到所謂財務自由的狀態才算真正自由?對於這個問題,在我辭去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後,有了新的看法。我大學畢業後,做了全職軟件工程師 6 年半,收入很穩定。之後因為家人患大病,不知怎的,有了覺悟,突然有一股動力,生命既然這麼脆弱,我是否要立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免得將來後悔?於是,稍為計算了自己的存款,雖然不是很多,但認為能夠在不工作下支撐數年,便毅然辭去全職工作,去追尋自己大學以來一直想著的創業夢,那時我想,如果失敗,大不了回去上班。自己所謂的創業,其實沒有大成就,沒有收入,但我發覺生活沒大問題,投資的回報足以支撐我簡樸的生活,而我完全可以決定做什麼,我的時間怎樣去運用,我非常享受,這個狀態難道不就是自由?

我沒有一筆很大的錢,完全沒達到傳統財務自由的所謂 4% 法則,但我感覺已達到了自由的狀態,即使我不能確保之後十年二十年能否維持,起碼這一刻是,我稱之為半財務自由狀態。到了今天,這個狀態跟我當年辭職時一樣,我的資產可以支撐之後數年的開銷,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事,這個半財務自由狀態得到延續。這種半財務自由狀態有什麼好處?我的工作和時間都由我支配,而我利用這段時間去建立自己的資產,例如學做生意、學各種知識、做內容創作等,如果我有東西想玩,我現在就去玩,不用等到年老退休後。其中一個前提是,我確信我在這段時間學到的知識,比起上班族多很多,即使日後要回去上班,這些知識就會變成了我的優勢。

這個半財務自由狀態原來就是我想要的﹗這可是誤打誤撞得出來的結果。我的看法是,這刻行動才最重要,這刻的自由才是最重要,不要以財務自由為人生目標,用這刻的自由和時間來創造資產,創造價值,而財務豐盛只是之後得出來的副產品。我經常跟我的家人半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沒有工作,已經半退休,他們其實不明所以,我卻心中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