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要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是否已經失效?

這可能是你的經歷:在股市大跌時,你在網上討論區聽到人們一片哀嚎,於是,你便運用巴菲特的至理名言 「要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大舉買入股票,結果……短時間內你的資產縮了一半。你想,所謂股神巴菲特,他已經老了,他那套投資方法已過時,但事實又是否這樣?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 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認為,市場大部分的時間都很理性,但有時,市場也會瘋掉,這就是市場極度貪婪(泡沫)和極度恐懼(股災)的時刻。當市場不理性,我們應該把握股災的機會,買入優質公司的股票。

Though markets are generally rational, they occasionally do crazy things

Warren Buffett

巴菲特他身體力行,過往有很多成功例子,舉例說,1960 年代,在金融機構 American Express 跌一半時買入,之後賺了很多倍;1970 年代,在汽車保險公司 Gecko 瀕臨破產邊緣時投資,得到豐厚收穫。當然,也有些不太成功的例子,例如於 2008 年金融危機買入 Goldman Sachs 和 General Electric 的優先股,不見得有很高回報。

但長線而言,50多年間,巴菲特的投資回報達到平均每年約 20%,而美股指數則是 10%。這看來不是很厲害,但用複利一算,每年約 20% 的回報,50 年間即 1 元變成 9100 元,而 10% 的年回報,只是由 1 元增加到 117 元。

那為什麼有人說巴菲特的這套投資方式已過時?無錯,他的往績很厲害,但近年的投資引起人質疑,例如 IBM。那事實是怎樣?讓我們來看看 3 個投資誤區。

恐懼是一個主觀指標

你會用什麼作為恐懼的指標?討論區?社交媒體?搜尋器內的新聞?那你很可能墮進入同溫層內,只看到你想看的訊息。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巴菲特靠的可能是每天報紙的報導,當時相對較少假訊息,或者說假訊息不易被傳播起來。互聯網時代,訊息氾濫,你覺得市場在恐懼嗎?於是,你就不斷看社交媒體的訊息,不斷搜尋股災的新聞,算法的可惡之處,在於你看得多便認為你很喜歡,於是顯示更多相關資訊,你便誤以為全世界都很恐懼。

恐懼被程式買賣嚴重扭曲

互聯網時代,程式買賣盛行,絕大部分的買賣都是由電腦執行,而我們人類的買賣只佔一小部分。電腦沒有感情,沒有所謂的貪婪和恐懼。因此,當你單靠看圖表去預測股價走勢,認為某隻股票跌了很多便認為很恐懼,誰不知電腦認為這是一個賣出的訊號,一隻本來已跌得很深的股票,可以被程式買賣扭曲,跌幅再超級放大。這已經不是我們人類可以想像,如果單靠圖表去投資,我認為在這個 AI 年代會注定失敗。

漠視基本因素

圖表派投資非常流行,因為簡單方便,可以解釋任何股票,甚至任何資產。但圖表派往往忽視了巴菲特最核心的投資理念,就是基本因素。分析一間公司的營運,很難,很費時,而且一生人當中,你可以明白的生意也有限。正因為這麼困難,在運用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時,人們甚至直接跳過基本因素的步驟,單用圖表去做判斷,或直接跟著巴菲特,他買什麼我便買什麼。你在股市大跌時買入一間劣質公司的股票,當然會不成功,情況就如巴菲特 IBM 的投資失誤很可能是因為他對科技公司不夠理解。

People start being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because it’s going up, not because they understand it or anything else

Warren Buffett

「要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未必是失效,而是變得很難執行。「恐懼」這個詞語在互聯網時代已被注入新的定義,怎麼去確定市場是「恐懼」,到現在我自己都沒有一個答案,而這也可能是近年巴菲特的 timing 變差了 (過早買入) 的原因。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分析公司的基本因素,而這項費時且沈悶的投資功課,往往被投資者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