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Cloud(三) 為什麼人們害怕投資Cloud公司 如何克服恐懼

之前已經介紹過什麼是Cloud公司為什麼要投資Cloud公司,如果還沒有說服你,這篇文章說明了一些人為什麼不願意投資Cloud公司,甚至科技股(有什麼分別?稍後再說),看看當中能不能幫助你克服心理障礙。

科技公司 VS Cloud公司

Cloud公司不就是科技股嗎?AAPL不是有iCloud嗎?NFLX不是有訂閱嗎?為什麼我不把她們叫做Cloud公司?事實上,Cloud公司只佔科技股的一部分,Cloud公司是指一些市值比較小的,以SaaS、PaaS、IaaS收入(或預期由傳統軟件轉型到Cloud)為主的公司。而AAPL以硬件(iPhone)收入為主,NFLX雖然整個串流平台建於Amazon AWS上,但他的主要成本是內容製作,這與Cloud公司主要成本在R&D和推廣有分別,我們軟件工程師通常稱AAPL和NFLX為Full-stack company(這裡不詳談)。

這裡舉一些科技公司(不是Cloud公司)的例子,及其原因:

  • AAPL:以硬件收入為主
  • NFLX、SPOT:涉及內容製作或購買成本,只能說是Full-stack company
  • TSLA:雖然股價走勢很有Cloud公司的特色,事實上是一家科技汽車(硬件)公司
  • NVDA、AMD:晶片公司
  • GOOGL、FB:廣告公司,訂閱或Pay as you go不是主要的商業模式
  • AMZN:這個有點複雜,AWS本身是Cloud provider,可是Amazon很大部分收入來自電商,所以不是一家純Cloud公司

其中一個快速辨認Cloud公司的方法,就是看她的Gross margin,純Cloud公司通常有60-80%的Gross margin,起碼也有50%,如果低於這個數,基本上可以排除了。當然這不是說不是Cloud公司就不是好的科技公司,只是這個系列的文章的重點不是討論這些公司而已。

Cloud公司的例子(大市值):

  • MSFT (Gross margin: 68%)
  • ADBE (Gross margin: 85%)
  • SHOP (Gross margin: 54%)
  • ZM (Gross margin: 76%)

Cloud公司的例子(較小市值):

  • DDOG (Gross margin: 77%)
  • CRWD (Gross margin: 68%)
  • TWLO (Gross margin: 71%)
  • WIX (Gross margin: 72%)
  • MDB (Gross margin: 70%)

以上例子Microsoft(MSFT)和Adobe(ADBE)為傳統軟件公司轉型Cloud公司,她們本身就是大公司。Shopify(SHOP)和Zoom(ZM)雖然現在也算大市值,但在疫情前,她們也只是20-30B的公司,所以你可以想像大部分Cloud公司市值都是30B以下,甚至在股價爆發之前絕大部分是一些5B-10B的不知明公司。

恐懼1:不熟悉Cloud公司

巴菲特曾經認為他不熟悉科技公司,所以不投資,最後他還是投資AAPL和AMZN了,可能他看到表面的iPhone和Amazon電商,覺得算是認識了她們的產品。但是Apple的將來是服務,Amazon的現在其實是AWS,這些是否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可以理解?

我這裡只想指出,連巴菲特也投資一些自己不完全熟悉的公司,「因為不熟」就不是不投資的藉口了。況且你還年輕,你有你的優勢,事實上,很多Cloud公司你本身就是用家,是很熟悉的,你可能是Microsoft Office 365的用家,用Adobe Creative Cloud(例如Photoshop、Premiere Pro)做設計和剪片,用Shopify做網購生意,用Zoom上課和開會,用Wix來製作網頁。如果你是軟件工程師,你可能用Microsoft Azure,用Twilio開發電話登入功能,用MongoDB做Database。

你可能會說,我以上全部都不懂。你要做的就是作為一個投資者基本要做的功課,去Cloud公司的網頁看看,看她們的用戶是什麼人,去看那個Pricing的頁面,去看財報。不是一定要有實體店面,才能熟悉一家公司的,最重要是主動去學習,這是互聯網的世界,專業投資者對Cloud公司的熟悉程度也未必有很大優勢,如果你很年輕同時也是用家,優勢反而在你這邊。

恐懼2:沒有盈利

沒有盈利是Cloud公司的運作模式,如果有盈利,這家公司已經像Microsoft和Adobe一樣是大公司了。

2000年科技股泡沫,高點擊等於值更多錢,那時沒有盈利人們不當是一回事,之後泡沫爆破,人們便開始畏懼沒有盈利的公司。一直以來,沒有盈利都不容易被接受,直到Amazon證明了這種沒有盈利的模式是可行的。雖然Amazon這個例子不能和Cloud公司直接比較(因為Amazon模式其實最初是說她的電商業務),Amazon這個營運的模式正正是現在Cloud公司的模式,作為一個參考是可以的。

Amazon模式,就是一直不盈利,把全部的收入用作再投資,不斷改善產品和推廣,以維持收入高增長。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她的產品便存在很大優勢。Amazon的CEO Jeff Bezos說過Amazon可以隨時盈利,只要降低成本便可,但他選擇了繼續投入,維持增長。

Cloud公司也一樣,大部分Cloud公司的Gross margin是極高的60%-80%,這甚至比Amazon的電商業務好得多,Cloud公司成本是R&D和推廣,其實最主要是推廣,以尋找新客戶,創造重複收入。你可以想像如果Cloud公司增長到一定規模,在訂閱和Pay as you go的商業模式下,用戶也不會輕易流走,只要Cloud公司想的話,她隨時可以降低推廣成本,放慢找新客戶的步伐,以她們極高的Gross margin,要盈利並不是問題。

當你明白Cloud公司的運作模式,沒有盈利便是很合理的事,沒有收入增長才是重點。

恐懼3:估值過高

通常投資者抱怨這支Cloud股票漲得太快了,估價和估值都太高了,於是卻步。

估值這東西很妙,這是很虛無的東西,你說為什麼這家公司值30倍PE(Price to earning ratio),不知道,這沒有絕對答案。Cloud股甚至沒有PE﹗她們沒有盈利,何來有PE。於是,投資者退而求其次,用PS(Price to sales ratio)作估值,那其實又回到老問題了,為什麼這家Cloud公司值30倍PS,另一家卻值80倍PS,這代表A公司比B公司便宜嗎?不知道。

對不起,如果你一定要看估值,Cloud公司並不適合你,我最後得到的答案是:要投資Cloud公司就不要看價值。估值是藝術,沒有指標性,是滯後的,三個月才公布財報,估值才得到更新,在Cloud的世界,三個月實在太長了,你知道2020年2月到現在發生了什麼變化嗎?在家工作、電商等爆發式增長,你仍然看過去的估值,絕對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的。

我們可以依靠的不是估值,而是Price action,即大成交的股價上升。當一隻Cloud公司大成交大幅上漲,代表資金正在湧進去,這一定存在某些原因,如果你不知道,應該要想辦法令自己知道。一隻漲了1倍的Cloud股,你買她並不一定太遲,她還可以多漲1倍,甚至比買一些沒有漲的股票還安全,因為可能在某種催化劑下,這家Cloud公司的收入突然倍升,所以現在的股價其實比之前還要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