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更多中小企業

最近某個APP因沒有提供in-app subscription被Apple App Store拒絕更新上架,開發這個APP的公司有一名頗有名的人為此發聲,開發者亦群起支持,申訴自己也曾經有同樣遭遇,最後這個APP成功上架。這個APP叫做HEY Email,開發的公司是Basecamp,而發聲的人是Basecamp的骨幹人物DHH(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APP開發者如果在APP內提供數位內容,不可以用Apple in-app subscription以外的方法收費,而Apple的in-app subscription則會收取銷售額的30%(訂閱1年後減至15%),這被外界稱為Apple tax。這30%確實很高,對比Visa和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收取2-3%的費用,Apple tax簡直是暴利。

iOS APP要在Apple App Store上架要通過嚴格的審核機制,你的APP必須遵守她們的規則。為了避開Apple tax,Netflix和Spotify APP不再在APP內提供付費訂閱,你要到他們的網頁去訂閱。有趣的是,Apple甚至不讓你在APP內加上付費訂閱的網頁連結,甚至不許你提起,否則你違反了她們的規則,不讓你的APP上架。有的APP如YouTube TV按Apple規定提供in-app subscription,為了抵銷30%的Apple tax,APP內的訂閱價錢比在網頁的價錢高30%。更有趣的是,Apple很多時都雙重標準,某些地方的巨型APP,即使在APP內建設另一個App Store(審核機制所不容許的),提供很多數位內容,Apple也不會把它們下架,因為她知道這些巨型APP背後代表著巨大的市場,要有另一套規則。

Apple近年向服務(Service)轉型,Apple tax是她們很重要的收入來源,貪婪讓她們把規則逐步收緊,從最初不讓你連結到APP外的訂閱網頁,收緊到不許你提起可以APP外訂閱,發展到HEY的事件,HEY沒有訂閱連結也沒有提起可以訂閱,結果也被Apple拒絕上架。Apple持有的理由是,用戶需要有一個付費帳戶才能用HEY,用戶下載了HEY根本用不了。諷刺的是,Apple根本不允許在APP內提醒可以在APP外訂閱,這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最後HEY提供了一個14天免費的隨機電郵,事件完滿解決。但這個所謂的解決方案其實沒有什麼意思,亦不算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次其實是Apple讓了步,DHH和開發者們的發聲得到回應。問題是,這只是冰山一角,Basecamp算是中小企業中比較有名的,更多寂寂無名的中小開發者可能只是默默的忍耐。

DHH是我蠻欣賞的人,他也是寫程序的,而且開發了Ruby on Rails,確實很厲害。我很久以前已經有看他的文章,近來我也讀了他的《Rework》,他的比較不主流的看法也值得深思。他是Basecamp(前身37signals)公司的主要人物,他提倡需要很多Linear growth的中小企業,而非Silicon valley般提倡的Exponential growth的巨型企業。

科技界的創業文化,所謂Silicon valley的創業夢,就是必須向VC取得資金,然後快速增長,Grow at all cost,Facebook就是最佳例子。不少Overnight success的創業故事被主流傳媒炒作,要我們認為這是創業的唯一途徑,事實上一夜成名的公司極少,就像買彩票,換句話說,這好比主流傳媒只是不斷渲染買彩票會發達。不少隨著這途徑走的公司最後變成只聽命於VC,而非向用戶負責,失去自主權,盈利至上。

Facebook從社交網變質成社交媒體,Apple為了賺更多的錢壓榨開發者,Wall street和Silicon valley的貪婪造就這種巨獸。Silicon valley所謂的平台思維,壟斷模式,稅收般的商業模式,使這些平台變成Gatekeeper。以往互聯網是開放,什麼HTTP、FTP、STMP等的協議,都是平等的,你只要設置自己的Server,就能把東西放上互聯網。Gatekeeper不能再有作為科技企業應有的中立角色,築起了Walled garden,你必須站邊,你站在廣告商和投資者的一邊,必定和用戶、開發者、中小企業相著幹,控制了內容和產品的發布。這和房地產業主的收租模式一樣,業主以最低的風險,卻瓜分了中小企業租戶的大部分盈利,而中小企業才是真正做實事,幫顧客解決問題,為社會提供價值的人。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平台,我不是否定平台的價值,而是說我們需要平台以外讓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平台巨型企業只有極少數,卻控制了極大的權力,長尾的中小企業佔了大多數,卻被平台決定你成功的機率。我很欣賞Shopify和Patreon,雖然她們也是平台,卻放棄了Gatekeeper的角色。Shopify只是為中小企業提供電商的工具,而不是像Amazon般決定了你的產品是否能展現到用戶眼前,甚至利用自家產品和你競爭。Patreon只是為中小創作者提供發布內容和收費的工具,而並非像YouTube般決定你內容的曝光率。Shopify和Patreon之所以成功,因為她們面向長尾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加起來藴藏著巨大的價值,Shopify和Patreon並非要透過壓榨中小企業而獲得暴利,而是幫助中小企業成長。

政府應該積極考慮研究巨企是否壟斷,並將大公司分拆,促進競爭。

除了靠別人,我們作為中小型個體(公司也好,個人也好)也應該要主動爭取,被欺壓時要發聲。也要改變自己的思維,不要想著一定要成為平台,然後到自己成了平台,就欺壓其他中小型個體,人人都變成為平台,便沒有人實際地創造價值,社會就失去了創造力。只有壟斷企業和平台的經濟不健康也不能持續,即使中小型個體默默忍受,最終高昂的平台成本都會迫使他們放棄,最終付出代價的是整個社會。

如果社會有一個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土壤,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並非只有上班族一條路,更不必為了薪水而受制於你的主管。只要我們能提供價值,我們每人都可以建立緩慢成長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互相幫助,建立出一個更有價值的社會。中小企業面對的應該是其他中小個體,而非遵守所謂平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