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投資者

談投資和創業


  • 首頁

  • 分類

  • 歸檔

  • 標籤

  • 作者

經濟重啟 NASDAQ破頂

發表於 2020-06-09

美國經濟重啟,雖然美國每天新增CoronaVirus的人數仍有1-2萬,但政府的策略是先把經濟重啟,以免經濟停頓太久,她們預期數字會回升(但可控),如果真的失控,才再次Lockdown。這個方法其實建基於Lockdown真的有效,但損害經濟,因此必須在兩者取捨。Lockdown成為了控制CoronaVirus的絕招,有了這招,資金便有了信心,股市跌不下去,QE則成為了股市上升的燃料。

NASDAQ突破9,838的2月歷史高位,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之前我也說過若能突破將會全面看好。近一兩個星期,經常出現指數上升,實體經濟股上升,科技股下跌的情況,因為科技股在3、4、5月實在漲太多了,有Profit taking的情況,但我認為這情況不會持續。之前資金風險胃納低,沒有股可選下,資金偏向經濟不太受疫情影響的科技股,這是偏食。在經濟重啟下,本來沒有投入市場的資金再次投入市場,股市將重現2月前全面升市的狀態。

其實不確定的消息也是蠻多的,美中冷戰、美國國內騷亂、甚至美國總統選舉等,都可能影響美國的經濟策略,但市場無視這些因素(起碼可以說這一刻暫時是),按奈不住了,被Lockdown得太久,來一個報復性的升市。這就好像人們被困在家裡太久了,人人都很想出來走走,購物也好,旅行也好。如果繼續有壞消息,而股市繼續升,這是一個極牛的訊號。

投資組合方面,我仍然按兵不動,主要集中投資科技股。偶爾遇到升市而自己的投資組合反而負回報,這當然是不爽,但我的Timing技巧很差,如果為了爭取更好回報,勉強去追逐實體經濟股,結果回報可能也不會有很大差異,倒不如持有可攻可守的科技股慢慢等好了。

我很喜歡Spotify 但我不想投資Spotify

發表於 2020-06-04

最近Spotify股價大升,引起了我的注意,股價大升的原因是與Joe Rogan簽約,在Spotify上獨家播放他的Podcast《Joe Rogan Experience》,這個Podcast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Podcast之一,每集都有百萬計的收聽次數。雖然聽起來很吸引,但我還沒想投資Spotify的股票。

Spotify採用Freemium的商業模式,免費用戶只能有限制地聽音樂,例如只可以隨機聽、不能跳過音樂,免費的也要聽廣告,付費的Premium用戶則免廣告和無限制的收聽。

我在很久以前就用Spotify,記得以前看編程的YouTube教學,軟件工程師們都喜歡透過screencast去教的,而他們絕大部分都用Mac電腦,Mac的下方有一條常用APP的工具欄,我留意到經常出現一個綠色的類似聲波的Logo,後來我認識到這是Spotify。我用Spotify來聽歌,它確實讓我發掘了不少流行曲,尤其是外國的,但我只是隨機的聽,Top 50也好,某一個歌手也好,這對我來說已很足夠,加上手機APP才有收聽的限制,Desktop APP則沒有。後來,Spotify漸漸關注Podcast的發展,很多中文圈的人可能不常聽Podcast,其實英文圈裡Podcast已很流行,以前Podcast要下載,現在Spotify讓用戶能用串流來聽,而且Podcast這功能在Spotify裡是免費的。

聽起來Spotify是一個很好的APP吧,在一個講求減少螢幕時間的世界,用聽去吸收內容是另一條出路。再看看它的營運數字,現在Spotify擁有2.86億活躍用戶,其中1.3億Premium用戶,付費比率高得驚人(但我是其中一個沒有付費的用戶,因為隨機音樂對我來說已足夠,Podcast也可以沒限制的聽)。

即使Spotify產生了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它的商業模式卻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高昂的音樂和Podcast版權費用(成本)。首先要聲明,我沒有看過Spotify的財報,不知道版權費用佔成本的多少,這是我投資的方法,先看股價的走勢,然後用正常邏輯推理一下商業模式是否吸引,最後才跳進去看財報,Spotify就卡在邏輯推理這一步,如果連這關也過不了,我就連財報也不會看。這個Joe Rogan的Podcast價值不菲,花了Spotify 1億美元,這是一個接近收購一家公司的價錢了。如果單純營運音樂這一塊,我覺得Spotify很難賺錢,因為用戶喜歡新歌,Spotify要一直花費版權費用在新歌上,否則平台沒有了吸引力,記住其他平台如YouTube和Apple Music一直在競爭。Podcast則比較可行的,擁有一些獨有的內容,就拼誰的內容更吸引,但這樣同樣會引起Apple和Google高價收購內容。

我暫時仍在觀望,暫時不想投資Spotify,仍要看看這些高價的Podcast內容是否有回報。為了有更高的競爭力,可能最終Spotify會和Netflix一樣自製原創內容,到那時候才可以把內容成本壓到最低,有較好的利潤。

2020-06-25 更新:

顯然市場並沒有等待,資金已經大手買入SPOT,破了歷史新高,Price action顯示出來是極度看好的(附上股價圖表)。Spotify暫時是我唯一一篇個股的評論文章,再一次發揮個人的燈力了(自嘲ing 😭)。

pic

5月結:美中戰爭 股市繼續牛

發表於 2020-06-03

來到5月,投資科技股的回報可媲美4月,有些人的5月回報甚至比4月有過之而無不及。4月可以說是3月疫情大跌後的反彈,5月則是確認買入,之後則可能進入破頂的階段,如果NASDAQ創歷史新高,則是一個重要指標,市況將進一步看好。

個人的投資組合亦受惠於SasS股的帶動,再創YTD新高,其實今年的投資組合沒有大變動,能順利過渡這次熊市確是帶一點幸運。SaaS方面,我看好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或Platform-as-a-Service(PaaS)類型的公司,類似AWS、Microsoft Azure和Google Cloud,而非Application SaaS,而市場上純IaaS/PaaS的公司寥寥可數,我不想投資Amazon、Microsoft和Alphabet,因為她們不夠純正。另外,近來我開始留意某些醫療產業的AI公司,先投入小量資金試探一下。

新高的回報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高興,我們的現實生活極度痛苦,與投資市場形成強烈反差。

我的標題是美中戰爭,其實由2018年的貿易戰開始,2020年的疫情令美中進一步對立,疫情過後,美中兩國動真格,可以說是正式進入戰爭,當中任何事件例如香港抗爭、疫情、美國示威等都會被兩國拿來作為戰爭的籌碼。但在資金氾濫下,似乎市場並沒有押注任何一方,美股科技股繼續節節上升,你認為美國出招打擊中國能令中資股集不了資嗎?不是,在美股市場上市的中概股很強勢,科技公司如網易、京東等去香港上市的計劃,看來沒有被美政府的招數所嚇到。這不是很反常理嗎?美國和中國對戰,美中經濟可能漸漸脫勾,資金認為,可能只是一件中性的事件,並不是主流傳媒所說美中沒有對方就不能生存。

我喜歡聆聽市場,市場給予我的訊息比起任何一家傳媒都要真實,他們用資金去投票,不看政見,只看前景。當然,資金氾濫令市場水漲船高,但我們仍然可以觀察到資金的愛好,股票有強弱之分。在香港,某些傳媒高估了美國發動金融戰對中資股的影響,例如收緊中概股在美股上市,甚至令她們取消上市,資金最初被嚇倒,令中概股短暫被沽售,但很快回復,而中國公司也加快到香港上市,起碼資金在這刻認為美國仍不敢放大招,而諷刺的是,很多追捧網易、京東的資金,正正是美國資金。而某些傳媒經常說國家隊一直在托市,但如果你虛心去聆聽市場,中概股在美股市場一直處於強勢,這並不是國家隊托市,而是國際資金真的看好這些中國公司。

感覺我很pro-China嗎?剛好相反,我很多年前已轉戰美股,更不會碰美股中的中概股。我想說的是,不要被你周圍環境和媒體影響你的判斷,你要有獨立思考,不是你周圍99%的人說這東西正確,現實就真的正確,就算你不喜歡中國,也要認清國際資金卻不是這麼看。我不投資中概股是我的選擇,持有中概股不能令我安心,我也不喜歡大部分中國公司的發展模式,在美股市場我有選擇權,投資一些比中概股回報更高的股票。

說回香港,國安法的到來,正式宣布一國一制,我異常平靜。政府和她的支持者仍然說不影響一國兩制,潛台詞是一國一制是不好的東西,我認為他們不真的很愛中國,只是愛人民幣的投機者,要是真的愛中國,一國一制加快到來應該高興才對,而不是眷戀一國兩制。而說得最多移民、換美元、開離岸戶口、申請BNO的人,正正是支持政府的人,這是多麼諷刺。

我一直認為香港之所以繁榮,是靠著一群適應力強、高效、有解理問題能力的人,而這群真香港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生存,都能發揮所長。不要被一個地方束縛,不要覺得離開了就等於背叛,並不是留在某個地方,你才是這個地方的人,而是你擇選相信什麼,你才是什麼人。正如有些人即使離開了牢房,身體去到自由的地方,心仍然被監禁。我不相信「留地不留人」,作為一個科技人我很清楚,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人,如果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不被信任,員工都走了,就算你的產品這一刻有多壟斷,沒有人才去繼續建設和維護,這個產品只會漸漸衰落,公司當然也會沒落。這一刻,你的產品還有剩餘價值,資金可能還會投機這家公司,但這不代表你沒有人才也能營運這件產品。

為什麼我不再公開投資組合

發表於 2020-06-01

如果你有幸曾經看過我的舊投資Blog草根投資者的話,都知道以往我會公開我的投資組合的,而我很清楚這類投資組合的文章比較受歡迎,讀者都喜歡「參考」別人的投資組合,甚至只要貼出一些能賺錢的投資組合,或許能做個付費會員,那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不再公開投資組合?

我不知道其他投資Blogger怎樣,但我以前寫出來的投資組合,就是我真實的投資組合,當我寫出來的一刻,便倒過來影響了我的投資決定,這是極不健康的。例如我看好一隻股票,把它加入我的投資組合,在文章公布出來了,由於我公開地看好,即使股票走勢出現問題,心理上為了捍衛自己的看法,便很難一時間作出沽售的決定。這個心理現象我在原子習慣的書本摘要裡也討論過,我們有社交成本,天生就想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假如公開說了我要做到一些事,你硬著頭皮都要去完成它。事實上,我已不記得有多少次交易因此而受影響,今天看好,明天180度改變看法,不知出現了多少次,但已經公開寫了怎麼辨?這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那些仍然貼出投資組合的人,只有三種人:

一,有些人真心誠意的分享自己真實的投資組合,這些人克服了那種介意別人怎看自己的心理障礙,即使有時寫出來的看法看似反復無常,出現矛盾,甚至投資組合回報不佳,仍然不吝嗇自己的看法,我很佩服這種人。

二,可能公布出來的投資組合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投資組合(或者只公布自己賺錢的幾隻股票,或者只會事後公布,這當然可以做到100%賺錢),當有投資組合很順風順水,永遠看法都對,一直高回報,我就會對這些投資組合抱有懷疑,這種大概是投資課的所謂投資老師。

三,一些真正的高手,他們真的「自己賺夠了,不介意給別人賺」,我不排除有這種人,但這是幾乎沒可以出現的高尚情操。

我沒公開投資組合之後,回報確實好了很多。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這變得很合理,因為市場變化無常,不斷修正看法是必需的。不公開投資組合容許我作出一些近乎瘋狂的做法,例如集中投資中小型科技股。

我學到了投資是很Personalized(個人化)的,一個投資組合並不適合所有人,公開自己的投資組合並沒有我想像中幫到那麼多人。如果你看了某人看好某隻股票就去買,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什麼好結果,可能你仍能贏,但這其實只是你這次有運氣。例如今次的疫情,如果沒有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和應變方法,只懂跟著別人的投資組合去操作,那就很不知所措。授人以漁這句話沒錯,可惜捕魚的技巧太難了,根本沒有人想學,人們都希望你直接給他們魚就好了。

其他人的投資組合可能是你的安慰劑,你看到別人也持有同一隻股票,大家都坐同一條船,即使股票在跌,心裡仍很有安全感。或者見到別人買了一些自己沒有留意的股票,便感覺到好像找到寶藏一樣,顯現貪婪的人性。或者你會去追一些熱門股票,那些短時間內井噴式上升的投票最容易吸引眼球,也令你感到很興奮,我經常戲謔它們為信念股。這樣情緒主導,在投資市場裡很大機會會犯不必要的錯誤。

自己的投資自己負責,訓練投資思維才是重要的。

投資市場的天堂與地獄

發表於 2020-05-18

先說一些關於Blog的安排,投資市況這類型的Blog,我以後會放在投資·最新看法這個分類裡,如果想關注我最近對投資市場的看法,就直接點進這個分類便行,暫時會不定期更新,希望最少維持一個月一篇文章,如果有重大的看法更新就會加密發文頻率。

有些人的投資組合回報已經超越二月中的高位,感到非常樂觀,簡單是天堂,而其他人卻在地獄苦苦掙扎,認為經濟將有好一段時間都不會恢復過來,前景悲觀,為什麼大家的看法有這麼大的分歧?前者很大機會是集中投資科技股的人,後者則是分散到實體經濟股的人,而科技股與實體經濟股的表現有天淵之別,這嚴重影響人們對市場和經濟前景的看法。

事實上,疫情沒有失控,加上各國政府激進的貨幣政策,出現2008年式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接近零,股票全面被拋售的情況不復再,市場大幅反彈過後,氾濫的資金開始有選擇性地買股,資金一窩蜂湧進疫情受惠(或受疫情影響甚小)股,形成牛熊兩極的情況。

疫情受惠(或受疫情影響甚小)股,大多為科技股,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 在家工作
  • 電商
  • 線上娛樂
  • 疫苗或藥品
  • 醫療器材

我統稱它們科技股好了,雖然並不是所有都是科技股,這樣說起來比較容易一點。資金量史無前例地多(Demand),在受青睞的股票板塊有限的情況下(Supply),科技股急漲,出現不合理的高估值,亦變成合理的事,估計這種情況還會維持好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是最容易賺錢的,因為你的選擇並不多,只要你敢買科技股,不畏懼高估值,分別只是小贏和大贏。這種判斷是難的,正常投資者都喜歡分散投資,那些估值看似很低的航空股、郵輪股、石油股和銀行股等非常吸引,事實她們是價值陷阱。

有人擔心第二波疫情,當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同一件事件發生第二次,那種衝擊一定比第一次小得多,大家都有防備了,再出現崩盤的機會似乎不大。即使出現第二波疫情,估計被拋售的只會是疫情受害股,科技股反而得益,因為大家都知道可以到科技股裡「避險」。

以上看法可能有些人不容易接受:

  • 第一,主張集中投資科技股,我本身是一名從事科技行業的人,因此對投資科技股感到很舒服,我明白科技公司的生意,看到她們的價值。至於集中投資(適量分散)是我的個人風格,這就要建基於個人的性格和對公司的熟悉程度了,我得承認這並非每個人都能這樣做。
  • 第二,有些人在實體經濟感到痛苦,例如工作也保不住,很難對股市有信心。股市和經濟可以脫勾的,準確一點,股市是資金預期經濟將會怎樣。我記得2008年我的公司要停止招人,並推出各種緊縮政策,但這卻是股市見底之時。

最後,以上只是個人看法,並不是投資建議。最近美中又有新一輪交戰,加上川普把負利率掛在口邊,這些都是不確定性,我不排除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到時我會再寫文章。疫情方面,我們還是不可以鬆懈,做好防護措施。

疫情受控 重回牛市

發表於 2020-04-26

對上一篇關於投資市況文章 (身處熊市 但不要看得過分悲觀) 已經是一個月前了,你可以看看當時我的看法,和現在的市況比較,我的分析是否合理 (我好像財演上身了),上一篇文章發布時竟然就是股市見底之日,這當然是巧合。

現在疫情已經受控,市場信心亦速迅回復,看看 NASDAQ (下圖) 已經收復了一半的失地,YTD 是持平的,表現其實並不是太恐怖,但記得二、三月大部分人和媒體是怎樣看的嗎?極度負面。

pic

4 月 24 日 NASDAQ 指數,於 3 月 23 日見底

而我當時的判斷是:

歐洲美國的數字增速會否放緩,我說放緩,而不是低確診數字,因為資金只要認為這個數字放緩,成了趨勢,低確診數字是遲早的事,資金不會等到低確診數字才出擊。

這是我為什麼比較樂觀的原因,貨幣寬鬆政策已就位,只要資金見到疫情有受控的跡象,股市很大可能出現 V 型反彈。

如果用情緒主導,不肯思考,便會陷入大跌便恐慌,恐慌便賣,賣光便看得很熊 (因為心理上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個循環裡,陷入這個恐慌心理,即使市況由熊轉牛,你也偏向忽視市場訊號,因為人心理上不願意承認錯誤,很難短期內 180 度改變看法。我一再強調,不要用類比去思考,要用第一原理去思考,這是很困難的,但這樣你才學會跟別人不同,有獨立思考,不再依靠海量垃圾新聞去獲得罕有的有用訊息 (為什麼我不再看新聞?)。

NASDAQ 見底是 3 月 23 日,看看意大利單日確診數字見頂的情況 (下圖),剛好是 3 月 23 日附近。

pic

意大利單日確診數字,於 3 月 23 日附近見頂

又看看全球的數字 (下圖),差不多到 4 月初才見頂。

pic

全球確診數字,於 4 月初才見頂

這有什麼含意?意大利是歐洲疫症爆發的中心,當意大利疫情受控那一刻,市場便判斷整個歐洲和美國即使疫情仍未全面受控,但預計最終都會受控,因此,資金不用等到疫情 (全球數字) 出現拐點,便已經行動。這與我的判斷基本一致,而如果你只是看圖表,去找某些年份的圖表去做對比,你可能現在仍猶豫熊市是否過去。事實上,這個極短而跌幅速度極快的熊市已經過去,現在我們重回牛市。

既然是牛市,當然要買,這個時刻是長線投資很好的入市位。之前我也說過,我絕對不會碰疫情直接受害的股票,例如航空股、郵輪股、石油股、銀行股等,甚至我也不會碰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的一般實體零售股 (及反映實體零售的信用卡股,信用卡股可是很多人的愛股呢),當然實體零售會在社交距離措施取消之後回復,但消費信心仍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才慢慢建立起來。

剩下可以考慮的是沒受疫情影響太大的公司,其實大部分都是科技股,這解釋了為什麼科技股率先跑出來,領導市場。我尤其看好 SaaS 股,這些公司在逆市中幾乎沒受影響,甚至受惠,SaaS 的高估值是有原因的,高估值反映 SaaS 公司增長的質素,在經濟停擺中仍能增長。有些公司在疫情中大幅受惠,很多人在家工作,相關股份井噴式增長。宅在家,人們在家也多看了電影和玩電子遊戲。疫情中對醫療的需求也大增,憧憬疫苗,用多了很多醫療藥物和設備,這對相關股票也是利好。

有人猶豫是否可高追疫情受惠股,首先要分清楚 1.不受疫情影響 和 2.受惠疫情。我對前者是樂觀的,甚至認為隨時可買入,但對後者是抱有懷疑態度。所謂受惠疫情是因為一些罕有事件導致對某產品需求急速上升,但考慮的是這是否一次性的事件,疫情過後,對這產品的需求是否能持續,你可以這樣看,這等於疫情只是為這些產品免費打了一個天價的廣告,令更多人認識,於是需求急增,這是否能持續,還得回歸基本,看疫情是否有長期改變對產品的需求。

例如因在家工作而用令視訊會議軟件的需求大升,但這會否令很多公司在疫情後轉移到在家工作,把在家工作模式恆常化呢?如否,疫情後,視訊會議軟件的需求便急速下降。例如宅在家令看串流電影的人大幅上升,但疫情過後這現象是否能持續呢?

負油價到底要怎樣理解?

發表於 2020-04-22

紐約 5 月期油昨晚跌至 -40 美元,無錯﹗是負數﹗跌幅達 300%,跌幅竟然超過 100%﹗這個情況好像已經超出自己的想像 (也難怪,這是歷史首次發生),負油價是什麼意思? 即是我要「買」石油,不單不用錢,而且還可以收到 40 美元,這到底是什麼回事?今年的市場怪事重重,股市多次熔斷、負債息、負油價,好奇的我當然又想研究多一點。

首先得說明 5 月期油是即將到期的,而市場大部分都是進行 6 月期油的交易,因此,5 月期油只可作為發生了一個這麼特別的情況,而比較貼近現實的是 6 月期油,大概維持在大約 20 美元比較正常的水平,5 月與 6 月期油存在巨大價差 (不正常) 的,無論如何,負油價這一現象也值得去研究一下。

疫情加上沙特與俄國的石油價格戰,前者令需求崩潰,後者令供應不能大幅下跌,堪稱完美風暴。當然,現在最主要影響油價的因素是疫情,取消社交距離措施遙遙無期,經濟停擺令對石油的需求急跌。據估計正常情況下全球每天需要 1 億桶石油,疫情下需求下跌兩成,至每天需要大約 8000 萬桶,於是每天過剩 2000 萬桶石油。但多出的石油需要存儲空間 (油庫、油輪、輸油管等),而空間有限,可能出現產出了石油也沒地方存放的情況。

那乾脆關掉產油設備不就行嗎?為什麼寧願送錢又送貨 (石油) 呢?關掉 (和重新啟動) 產油設備的成本很高,在比較關掉產油設備和負油價的成本後,產油企業寧願選擇後者也可理解。

有人說笑地說,把石油燒掉不就行嗎 (上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也曾出現過將牛奶倒進河裡)?可是剩出的石油數量不是少數,甚至連燒的時間也趕不上,況且這樣極不環保,燒掉也很高成本,倒不如關掉產油設備。

以上都解釋了賣家的看法,那買家呢?真正的期油買家例如煉油公司和航空公司,這麼低成本就得到石油,不是大手買入的好時機嗎?一來她們沒資金沒生意,二來即使買家想儲存石油作日後疫情過後之用,也缺乏儲油能力。你想趁低吸納石油?可是你要負擔倉儲和貨運成本,負油價不代表你完全沒有成本。

為什麼人人都應該學投資

發表於 2020-04-20

44% 的美國人沒有緊急儲備金,33% 的美國人沒有為退休作準備。所有人都叫我們努力唸書,找一份好工,然後努力向上爬,做一些穩定的投資,然後退休,這是一個「退休夢」。先不談這個夢是否合理,但我很驚訝,學校竟然沒有理財和投資課,從小就沒有人教你怎樣存錢,怎樣才有穩定的投資回報。

沒有投資課,這其實很不合理,學習投資知識,就是要讓我們認識資本主義世界是怎樣運作,這是對我們最貼身的東西,而社會竟然沒有相關正統的教育。而資本主義世界的本質就是資產多必勝,擁有資產就可以利用它再去生錢,而很多努力在企業階梯掙扎的人,竟然還不明白他們的「退休夢」,他們的付出,只是為資產擁有者的引擎添加燃料。沒有投資知識,不懂或不去追求資產,只是盲目的付出勞力,最終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闊。

假如你知道資本世界怎運作,懂得投資,你就可能不會選擇只做一份工作,做 40 年直到退休,然後發覺原來生活仍很困難。學會投資,你發現生活有其他選擇,而不會被一份工捆綁你的一生。你的人生會有什麼可能性?自由工作者,Tim Ferriss 在《4-Hour Workweek》書裡提到的迷你退休,做生意,這些都是一個可能性。你應該要建立資產,不論是股票、房地產、做生意,還是做內容創作、學習新知識,有了資產,有回報,就有更多的資金或出現新的機會,就會釋放出時間,多了時間,人生就有選擇,你又可以用時間建立更多資產。

投資是很風險的,但不擁抱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退一萬步說,即使你投資初期的回報不怎樣出色,你所獲得的知識卻是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我一直提倡別人要做基礎分析,去獨立思考,而不是只看圖表,原因是你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正正是你的資產,而這是沒有風險的。舉例說,你想投資麥當勞的股票,於是你去研究快餐店這盤生意是怎樣運作的,可能你會認識有關食物的知識,可能你學會特許經營這個商業模式,然後你發覺相關知識可以延伸到其他東西,或者這些知識將來某天會幫助你開設自己的餐廳。凡是你有投資的東西,你很自然會有動力去學當中的知識,而這種動力是投資的意外收穫,風險是零。

投資第一原理…續集?

發表於 2020-04-12

為什麼標題裡會有「續集」?我本來打算寫一下近來的市況,然後寫下我是怎樣用第一原理思維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去思考的。印象中浮現出我好像在以前的 Blog 寫過相關話題,一搜之下,發現果然有一篇舊文叫投資第一原理,討論關於我對「投資是什麼?」的看法,原來當時我的想法其實和 《Rich Dad Poor Dad》差不多,但我當然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其實,所謂續集,也不算是續集,我這裡講的是另一個投資的話題,我是怎樣用第一原理思維去分析近來波動的市況。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第一原理思維,可談到 Elon Musk,他經常說要用第一原理思維,而非類比思維 (Analogy)。所謂第一原理思維,就是科學或物理學的思維,把東西切到最小,例如原子 (當然事物的最小形態不是原子,還可以切小到 Quark),然後嘗試由此去分析和預測一件事。而類比思維就是找一件類似的事物或事件,然後作比對。

就舉近來的市況為例子,股市由高位短時間內崩跌超過三成,你知道大部分人會怎樣分析?他們會找類似的事件,例如 1987年、1998年、2000年、2008年,然後分析說現在的情況很像 1998年,所以之後也會什麼什麼的,這就是類比思維。這種思維有什麼好處?直覺性的,因此不費時,而且很有故事性,令有同一套理念的人覺得好像分析得很合理,容易產生共鳴。但類比思維最大的盲點是把事情過度簡化,很多時都忽略了事情背後的基本因素 (原子)。參考某事件沒問題,但要指出當中的因素,例如1987年的電腦程式崩盤,1998年亞洲貨幣被狙擊,2000年科網公司的泡沫,2008年的資金鏈斷裂,這些因素是否重現。

以疫情為例,類比思維是怎樣去分析?他們會比較 2003 年沙士,1918年西班牙流感,甚至是普通流感,然後作判斷。疫情最初大家 (尤其是政客) 都忽視最基本的因素,這個病毒的傳染性,死亡率,現在的醫療先進程度,人們抗疫的意識,醫療和抗疫設備是否足夠,政府抗疫措施和應變能力等,這些才是影響疫情的關鍵因素,而不是說很似 2003 年沙士,很似普通流感,然後妄下判斷。用類比思維去說故事容易,令人容易明白,令故事容易傳播出去,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年代,這正正是它的最大問題。

我會用第一原理思維去分析市況,資金鏈斷裂會導致金融市場崩盤,這會不會發生?不會,因為各國已有經驗,會無限 QE 去防止。有沒有泡沫?沒有,大部分公司本來營運很良好,有基本因素支持,而並沒有出現超高估值的情況。會出現大蕭條嗎?不會,因為疫情高峰只會出現一段時間,人們只是迫不得而留在家不出去消費,而不是人們長期沒信心消費,只要疫情高峰一過 (事實亦證明疫情是可控的),整體經濟會迅速反彈。以上我有沒有用過任何一年的圖表去分析?沒有,我用到的是事件的最基本的因素。

第一原理思維最大難度在於要用腦袋去思考,很沈悶,很費時,而人們通常很懶惰,往往依靠直覺或類比去想事情。不是說直覺或類比沒用,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都用它,例如你不會走近火堆,因為知道會被燒傷,而你不需要分析說火很高溫可以破壞你的細胞什麼的。但當遇到一些沒有見到的事件,例如這次疫情,第一原理思維便變得重要。作為渺小的人類,我們很多事物或事件都是不知道或沒有見過的。如果只是喜歡聽故事、聽預測,而沒有科學精神去分析,註定要在資訊爆炸的世界下被淘汰。

是否要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才算真正自由?

發表於 2020-04-06

自從大學畢業後,我和很多人一樣,都對財務自由的嚮往,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透過投資找到一筆足夠退休的錢,然後便享受人生。但這樣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到找到足夠的錢後,可能已經很年老,到時還有力氣去享受人生嗎?

財務自由的定義是,就算不工作,每月的收入都足夠支付日常開銷,這些收入被稱為被動收入,比如說存款利息、生意 (不用你去營運)、租金、股息、版權收入等。問題來了,財務自由有三大因素要考慮,通賬率、資產回報和每月開銷,前兩者都是動態的,通賬率會因經濟狀況而改變,資產回報亦會因市場而大幅改變,即使我現在有一筆錢,我怎麼能確保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呢?我的答案是:不能確保。

假設你很辛苦努力地工作 40 年,找到一「大」筆錢,然後希望足夠過餘下的二三十年人生,你會發現,一,你已經年老了,一些長途的旅行去不了,一些刺激的活動玩不了,總之就是不夠體力;二,你突然患病,比如長期病患甚至癌症,這些在退休年齡發生都很普遍,這樣你更加哪裡都不用去了;三,經濟和市場情況都不太好,資產回報少了一大截,而你這年紀已沒心力去做應變。那筆「大」錢原來不是那麼大,即使是足夠,你享受的質素也不及年青時,既然財務自由的狀態不能確保,那追求又有何用?這是我一直問自己的問題。

是否要達到所謂財務自由的狀態才算真正自由?對於這個問題,在我辭去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後,有了新的看法。我大學畢業後,做了全職軟件工程師 6 年半,收入很穩定。之後因為家人患大病,不知怎的,有了覺悟,突然有一股動力,生命既然這麼脆弱,我是否要立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免得將來後悔?於是,稍為計算了自己的存款,雖然不是很多,但認為能夠在不工作下支撐數年,便毅然辭去全職工作,去追尋自己大學以來一直想著的創業夢,那時我想,如果失敗,大不了回去上班。自己所謂的創業,其實沒有大成就,沒有收入,但我發覺生活沒大問題,投資的回報足以支撐我簡樸的生活,而我完全可以決定做什麼,我的時間怎樣去運用,我非常享受,這個狀態難道不就是自由?

我沒有一筆很大的錢,完全沒達到傳統財務自由的所謂 4% 法則,但我感覺已達到了自由的狀態,即使我不能確保之後十年二十年能否維持,起碼這一刻是,我稱之為半財務自由狀態。到了今天,這個狀態跟我當年辭職時一樣,我的資產可以支撐之後數年的開銷,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事,這個半財務自由狀態得到延續。這種半財務自由狀態有什麼好處?我的工作和時間都由我支配,而我利用這段時間去建立自己的資產,例如學做生意、學各種知識、做內容創作等,如果我有東西想玩,我現在就去玩,不用等到年老退休後。其中一個前提是,我確信我在這段時間學到的知識,比起上班族多很多,即使日後要回去上班,這些知識就會變成了我的優勢。

這個半財務自由狀態原來就是我想要的﹗這可是誤打誤撞得出來的結果。我的看法是,這刻行動才最重要,這刻的自由才是最重要,不要以財務自由為人生目標,用這刻的自由和時間來創造資產,創造價值,而財務豐盛只是之後得出來的副產品。我經常跟我的家人半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沒有工作,已經半退休,他們其實不明所以,我卻心中暗笑。

123…28
草根投資者

草根投資者

In this blog, I talk about investing, especially in tech sector.

277 文章
21 分類
31 標籤
RSS
© 2021 草根投資者
由 Hexo 強力驅動
主題 - NexT.Pisces